改革创新 强化监管 全力保障上海特定产品质量安全

索取号 文    号
产生日期 2018-02-26

2017年以来,特定产品监管处坚决贯彻局党委的部署要求,围绕中心工作,以《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实施为契机,以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为工作出发点,以寻风险、保安全、促提升、夯基础为重点,全面推进深化简政放权、加强风险防范,创新监管体系,促进质量提升,夯实工作基础,全力保障质量安全,防范商品过度包装,为本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深化简政放权,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一)严格许可把关。一是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在之前推出6项改革举措基础上,今年又争取到总局的支持,在自贸区试行“一企一证”、“告知承诺”、企业审查中取消产品发证检验三项改革新政;在全市复制推广自贸区两项改革举措。二是今年换发许可证54张,依法清理注销证书达42张,不予许可3家,清理了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严把许可准入关。

(二)强化监督抽查。今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对39种、1638批次食品相关产品开展抽检,发现5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3.4%。 第一时间将监督抽查结果移送至区市场监管局落实后处理工作,区局依据抽检不合格报告,认真及时核查不合格原因,责令有关企业及时整改。全年我市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开展风险监测。近年来,已累计完成42种2524批次食品相关产品风险监测,走在全国同行前列。今年结合《条例》施行,又跨前一步,率先建立风险监测点,定期、定点对可能的污染和有害因素进行监测,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率。2017年,全市设置了100余个风险监测点,对1105批次食品相关产品每三个月开展一次风险监测。截至目前,完成对515批次产品风险监测,发现了5批次产品存在风险,及时书面告知生产企业和所在地监管部门。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依法监管效能。

(一)继续推行移动监管执法。开发并推行移动监管执法系统,创建监管企业数据库,更新最新法律法规,为各区局监管人员配备移动监管平板和便携式打印机等设备,实现监管信息化,做到监管过程可追溯。今年,除了年初在工作要点中提出区局要推行移动监管执法要求外,还在平时工作考核和岗位竞赛中专设指标,考核移动监管执法系统使用情况。

(二)开发建立防伪追溯体系。今年,组建了由检验机构、技术开发公司、生产企业、电商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食品相关产品防伪追溯体系研究课题组,研究解决产品从原料采购到市场营销全程质量安全追溯难题,课题研究成果已获专家评审通过。积极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申请立项,争取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同意上海市食品相关产品追溯与安全评价系统建设立项。总局也充分肯定我市防伪追溯体系,并委托研究开发国家层面的防伪追溯体系。

(三)全面发挥信息系统作用。作为探索智能监管的重要手段,今年全面发挥已有监管信息系统作用。一是推动运用食品相关产品电子地图,实现获证企业动态管理。二是推动运用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系统。三是完善食品接触材料添加剂使用查询系统,按新标准对知识库数据进行了更新。四是改版完善生产许可网上审批系统,增加了许可证查询统计、主动注销功能,提高审批效能。监管信息系统的推动运用,为政府监管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便利。

三、夯实监管基础,提高队伍执法水平。

(一)加快建章立制。一是在新修订的《条例》中,增加了食品相关产品定义、标注“食品用”字样等重要条款。参与制订《条例》释义。二是根据《条例》和新标准,开展《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监管办法》修订工作。三是启动了塑料菜板等8个监督抽查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四是修订了《食品相关产品监管业务指导书》。五是出版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质量安全实务丛书》。通过加快建章立制步伐,旨在构建比较一套比较完备的、符合上海监管实际的制度规范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一是今年开展监管人员专项培训两次,累计200余人次。培训内容重点突出《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统一监督执法口径。二是根据《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中明确统一食品相关产品企业标准备案管理部门的要求,集中培训部署企业标准备案工作。三是做好《市场监督管理所通用管理规范》宣贯培训工作。去年底,发布全国首个具体指导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的地方标准,今年已累计完成宣贯培训1600余人次。通过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质量高、业务专、能力强的市场监管队伍。

(三)组织岗位竞赛。结合日常监管实际,组织开展食品相关产品“查风险、严监管、提质量”岗位竞赛活动。将岗位竞赛活动与质检总局专项整治行动、食安委百日立功相结合,为监管人员提供业务能力比拼的舞台。通过广泛发动各区局和执法总队一线监管人员,重点围绕现场检查及后处理事项进行岗位练兵,最终选送了51名选手组建成17支代表队参加了9月份的实务操作比赛。通过以赛促查,提升了一线监管人员实务操作能力和监管执法水平。

四、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风险防控新路。

(一)探索非证企业安全评价。为加强对非发证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探索开展对非发证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已完成对325家非发证企业安全评价。今年,结合《条例》的施行,又部署对80家非发证企业开展安全评价,目前该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中,我们将根据 10月底评价结果,针对性开展隐患整治工作。此外,今年还组织制定安全评价地方标准,旨在建立完善非发证企业安全评价的规范机制。

(二)开展行业危害因素调查。近年来,在全国同行率先引入HACCP方法,开展危害因素调查工作,组织专业检验机构对复合膜带产品、一次性塑料餐具、催干剂等6类产品80余家企业130余批次产品和原料进行走访调查、抽样检验,发现产品生产危害因素,及时向企业提出了防范建议。在此基础上,今年又组织对塑料保鲜膜袋、食品包装纸、食品接触用油墨3类产品30家企业开展危害因素调查,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1月将形成行业的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分析报告。

(三)开拓产品质量提升新路。2016年,将危害因素调查的成果予以延伸,选取食品传送机械材料作为质量提升对象,重点开展团体标准的制订和贯标推广工作。今年,又增加一次性杯子、塑料保鲜膜袋这两类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作为新一轮质量提升的重点产品,召开质量提升专题研讨会、发放调查问卷、赴重点企业现场调研,查找风险隐患易发点,寻找质量提升突破口,为企业落实质量提升主体责任提供精准帮扶工作。

五、严格隐患排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一)组织“食品用”标注专项执法。为落实《条例》有关食品相关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的显著位置,应当标注“食品用”字样的规定,我局自今年5月份起,组织开展“食品用”标注专项执法行动。同时,根据总局隐患排查要求,严查企业产品无标注现象、不按要求进行标注、冒用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要求区局工作数据每月一报,进展成效两月一查。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066人次,检查企业533家,发现未依法标注的违法行为2 起,完成整改2起。

(二)部署隐患排查专项行动。自5月份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无证生产、不按标准生产、行业超范围添加等违法行为。专门派员深入区局和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前往两个区局抽查四份许可案卷,扎实推进专项行动。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540人次;检查企业587家;抽查产品1578批次;发现并完成质量安全隐患78起;责令整改74次;立案查处15件,已结案11件,没收不合格食品相关产品290 件,罚没款 74458.25 元。

(三)开展“双随机”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双随机”监督检查工作,对28家获证企业实施了“双随机”监督检查。检查发现停产10家、注销3家、迁外省2家。正常经营的13家生产企业中,有4家企业存在车间卫生状况差、加工台账和消毒制度落实不够等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监管人员当场责令整改;对不再生产、注销和搬迁的企业,按规定启动了许可证注销程序。

六、创新治理手段,强化群防共治格局。

(一)主渠道多方位强化公益社会宣传。一是与上海电视台联合制作了食品相关产品公益宣传片,重点强调选购标有“食品用”等字样的食品相关产品。在主流媒体上视新闻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连续两个月循环播放。二是开展“万张海报进社区”活动,编印发放海报1万张、宣传手册2万册,加大《条例》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三是深入普陀、虹口等居民社区,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快速检测进社区”活动。四是定期通过市局网站等平台对外公布监督抽查结果。五是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产品日常监管信息80余条。通过多方位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合力。

(二)推动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一是今年推动成立了全国首家地方专业协会——上海市食品直接接触材料协会,旨在加强行业风险信息互通交流,实现行业自律。二是协会成立后,召开“2017食品接触材料风险交流与创新国际大会”,积极搭建企业防控风险的信息交流平台。三是充实食品接触材料专家委员会力量。对国内首个地方性专家委员会,充实了5位专家,现共有31位专家,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家组成。

(三)强化政府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一是在市食安委的领导下,定期参加工作会议,先后参与制定了市食安委议事协调规则、应急预案、2017年度绩效考核方案、党政同责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等;参与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的评选、餐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应用工作等。二是加强与食安委成员单位合作。与卫计委合作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与食药监局联合开展“两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与公安机关开展“行刑衔接”工作;与粮食局合作,参与全市粮食安全考核工作等。三是充分发挥省级食品相关产品监管机构合作网的作用。作为秘书处,今年参与组织召开2次合作网会议,有效促进了9省局间监管合作与信息交流。

七、落实节能减排,推动商品包装减量

(一)强化商品包装减量宣传。利用政务微信微博、新闻发布会、新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和相关标准,传递权威信息。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商品包装物减量宣传,共计编印、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册。结合“质量月”等活动,对保健食品、化妆品、茶叶等生产企业开展了五期过度包装系列专项会议,共计400余人参加了系列培训,强化商品生产企业的法律意识,引导市民主动拒绝和积极举报过度包装行为,增强市民节能环保意识。

(二)加大重点商品执法力度。以国家已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的食品和化妆品为重点,强化商品包装物减量监管工作。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700余人次,检查生产和销售企业近300家次,检查商品3000余件。组织对本市生产和销售的乳制品、糕点、粽子、饮料酒、保健食品、化妆品等15类重点商品开展监督抽查,共计抽检了875批次产品,发现不合格产品133批次,主要问题为包装空隙率不合格,涉及金日、百雀羚、黄金搭档、脑白金、康富来、冠生园等知名品牌。检查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告,对连续被查出过度包装的企业点名通报,加强曝光力度。对不合格案例全部依法开展后处理,先后将外省市企业生产111批次不合格的过度包装产品通报所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理。

   (三)加强商品包装减量协作。积极参与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和化妆品》的修订工作。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过度包装社会知晓度和满意度调查。强化《规定》涉及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形成了“半年定期通报、监管信息抄报”的监管信息互动共享机制。积极畅通拒绝过度包装的消费者维权渠道,开展了商品过度包装青年啄木鸟专项行动。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绿化和市容局、市物价局等相关部门举行专题会议,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全市商品包装物减量监管工作。

八、强化支部建设,促进党建业务融合

(一)以党建理论引领队伍建设。根据市局党委关于开展“两学一做”通知要求,制定年度方案,将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放在支部建设突出位置。采取集体学习、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和党的纪律规定,学习中央、市委文件精神,学习警示教育案例,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支部每名党员,不断提升支部党员的政治性、理论性、组织性、纪律性。根据《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指南》,及时调整支部各项工作,严格对标开展党建工作。将党建理论学习与特定产品监管业务相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特定产品监管工作迈向新台阶。

(二)以支部建设推动业务开展。坚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支部党建工作,与系统内、系统外单位进行共建、协建、联建,使党支部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积极与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工二支部结对共建,针对食品包装材料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市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化处支部结对联建,研究探讨监管执法过程中涉及的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与质检院轻化所支部结对协建,开展“走进企业日活动”;与受理中心综合办公室支部结对协建,共同学习、研讨和谋划食品相关产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年又与局执法总队一支队党支部签署协议,结对协建,研究开展食品相关产品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和实务操作竞赛等活动。

(三)以廉政建设保证公正规范。深入推进落实年度党风廉政建设项目,聚焦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工作,完善工作机制,防范廉政风险。一是研究制定《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抽样方案编制规范》,规定从抽样范围、抽样数量、抽样对象、抽样方法等监督抽查抽样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和纪律要求,从制度设计上防控廉政风险。二是对监督抽查工作开展培训和廉政教育,确保抽检标准一致。三是委托文汇审计事务所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和商品过度包装监督抽查检验费用支出核算,今年第一期已统一100余个收费项目。四是强化信息化运用,完善系统数据平台,实现监管信息信息化管理,确保全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