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中国质量报:创新监管模式破解新业态难题 上海推进新一轮早餐工程建设

  8月13日早晨8时,记者从上海地铁9号线中春路上车,打开盒马App下单了一份手作赤豆包和红糖开花馒头。15分钟后,记者到达宜山路站“盒小马”光启城店,通过扫码,在自提柜里取到了15分钟前下单的早餐,非常便捷。

  这件新鲜事的背后,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现行政策进行的再梳理再调整,服务新供应方式的缩影。日前,上海市政府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早餐工程建设的意见》,着眼“网订柜取”、便利店“赋能”等新业态,首次提出创新供应方式,以“网订柜取”等新模式推进“新零售+早餐”服务模式,从优化审查标准、放宽品种限制、释放政策空间、严守食安底线等方面入手,创新监管模式,破解供应方式难题。

  据了解,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小型饭店、饮品店(不含食品现制现售)等业态的经营场所面积、冷食类食品制售专间面积不再设置最低要求,对各类饭店、饮品店的食品处理区面积与就餐场所面积之比不设上限。审核时允许将取餐等候区、自助取餐柜等面积计入就餐场所面积。以经营包子、三明治、手抓饼、豆浆等品种的盒小马为例,按照以往的审查要求,其门店加工场所面积至少需要80平方米,如再设置摆放若干桌椅的就餐场地,整个经营场所面积就要接近100平方米。经营场所面积的增加就意味着租金成本的高企。在对盒小马的经营模式分析研究后,考虑到消费者一般以外卖带走为主,决定对其部分加工工艺相近的品种予以整合调整。取消了食品处理区面积与就餐场所面积比例上限,并允许将自助取餐柜等面积计入就餐场所面积,从根本上减轻了经营者的开办成本。

  放宽品种限制,打破零售、餐饮之间的行业隔断,为便利店“赋能”。从事食品销售的经营者满足了食品制售许可标准后,可以兼营餐饮服务类的经营项目,从政策层面上促进了传统零售业和餐饮业的深度融合,破解了新兴业态经营者的准入困境。以往只有在传统饮食门店才能供应的包子、油条、粥等现场加工制作的早餐品种,如今在一些便利店里也能买到。相比于传统饮食门店,便利店以其网点数量众多的优势,为市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早餐体验。

  以推进早餐工程作为抓手,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将“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的同时,严格按照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工作要求,开展食品经营许可受理、审批,坚持依法行政。考虑到经营者在办理许可时会遇到的“环保选址”等非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加大对申请人在消防安全、生态环境、店招安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的方式,提升经营者守法意识,使食品经营许可、监管工作不“缺位”、不“越位”、做“到位”。

 原发布时间:2020年8月18日

 

 

 

发布时间: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