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子:不仅做白领午餐,还能进商场超市!“东航那碗面”又有新突破,市场监管部门再创新

索取号 文    号
产生日期 2020-06-19

  市场监管部门与企业打交道最多。在疫情防控期间,围绕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变化,市区两级监管部门做了许多突破性的创新尝试,全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复工复产。

  在6月10日的《民生访谈》节目中,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介绍了“东航那碗面”的故事。

  “一企一策”服务企业

  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中,主动跨前一步,实施“一企一策”,积极对接企业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比如这次疫情对航空业冲击较大,作为国际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配餐服务供应商,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每日供餐量由原来的4.5万份锐减到2千份,产量下降95%,3万平方米的厂房几近闲置,工人面临失业。

  企业想到了转型,但又面临现实问题。一是政策问题,东航食品公司位于机场红线内,根据规定该区域属于海关管辖范围。在上海海关核准的同一生产区域内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从未有过。二是生产条件问题,航空配餐的生产要求、设施设备、产品归类与内销食品的生产存在较大差异,企业转产需要进行设备添置和厂房改造,短期内实现转产有困难。

  在得知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和困境后,市场监管部门多次到东航食品公司开展调研和指导。同时与上海海关协调,最终达成一致,在上海海关核准的同一生产区域内错时生产加工,共享生产场所内叠加区市场监管局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书——上海航食虹桥厂区成为全国首个同时具备航空配餐、集体用餐配送以及食品生产资质的企业。

  如今,这碗面的故事又有新突破,食品许可证上又增添了新内容——方便食品的生产。这也意味着包括“东航那碗面”在内的航空快餐,很快就能以半成品形式走进商场、超市。

  这张来之不易的食品生产许可背后是市、区多部门联动探索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红线食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集成。

  东航食品特地给市场监管部门送上锦旗“高效服务化解发展难题 政企合力创造更大价值”。

  全国首家食品许可“一址两证”的背后故事

  紧邻虹桥机场的上海航食虹桥厂区,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上千份标准盒饭进行包装。中午到来前,这些便当会被送到附近的虹桥临空、拼多多等企业白领的餐桌上。而当夜幕降临,厂区又会“摇身一变”,成为航空餐冷链制作空间,为第二天的机场航班提供保障。

  错时生产地面餐和航空配餐,正是疫情前后,上海航食的一个重要改变。回想疫情最严峻时期,原本生意“不愁”的航空配餐业受到巨大影响,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东方航空食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海至今心有余悸,“我们原来日均配餐14万份,高峰达18万份。1月下旬开始,由于整个的航空市场的客流量下降很大,我们也是相应地有了一个很大的下滑,业务量大概只有原来的10%左右。3000多名员工,最困难的时候,只有5-10%的员工开工。”

  设备、厂区、产能都在,但面积达3万平米的厂房却面临“闲置”危机,上海航食迅速展开“自救”。当时恰逢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后遭遇白领午餐“吃饭难”,原本还处于设想中的“空餐地享”计划被紧急提上了日程。

  可这样的突破,远没有那么简单。机场内外,那条不能踏破的红线正是企业“自救”的瓶颈所在——“我们只能在我们机场的红线内进行销售,大家可以在飞机上吃到,可以在贵宾厅吃到,但是出了这块区域我们是不能销售的。”

  原来,依据我国法律法规,航空配餐属于国境口岸食品生产,由海关负责发证监管;生产销售餐食,必须取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地面餐与航空餐的区别不仅在于主管单位不同,两者的卫生安全标准、食品加工流程、生产空间布局、食品类别都不尽相同。要在最短时间实现从“上天”到“入地”的转变,迎接挑战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倪佳慧介绍,在原来海关卫生检疫许可证的基础上面,叠加了上海市食品经营食品生产许可证,应该说在上海是一个创新,在全国也是首例。

  这张来之不易的食品生产许可背后,是市、区多部门联动,探索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红线食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集成,也是长宁区继“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和“一证多址”等多个全市率先的创新举措后,在食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域展开的“一址两证”探索创新。

  从提出申请,到通过现场审核,半个月里,企业在多个部门的指导下,仅用14天就完成了车间环境改造、工艺流程制定等一系列获取新证的必备环节,还同步完成了产品型式检验、保质期测试等一系列配套审核工作。

  审批机制创新,监管模式也紧紧跟上。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赖树生说,他们还与海关联手探索建立食品“许可+监管”互动机制,“我们会开一个监管的备忘录的会议,互通监管的信息,不要形成监管的空白。当然我们无事不扰,落实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颁发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共享生产场所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也是新的考验。而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探索和服务还将继续。

 

原发布于2020年6月19日话匣子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旻珏